三下乡”社会实践|跟随前辈步伐,弘扬塞罕坝精神,续写绿色奇迹
来源:管理学院 浏览量:251 发布时间:2024-09-13
这个暑期,有这样一群青年学子,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奔赴乡村、深入基层,文化寻根、探访红色之旅,用行动践行使命,用青春谱写实践之歌。近日,我们推出“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展示各实践团队这段充满意义与感动的旅程,感受青春在祖国广袤大地绽放的别样光彩。本篇,让我们来看看“不要指望我们队”如何跟随前辈步伐,弘扬塞罕坝精神,续写绿色奇迹。
实践背景
曾经黄沙遮天的河北塞罕坝,如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恢复为美丽高岭。这个暑假,伴随着清晨的露珠和麦香,由管理学院的王子佳,张宸伊、王兴旺、王绍玄、杨子翕五名同学组成的“不要指望我们队”“三下乡”基层服务践行团满怀激情与梦想,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号召,以“跟随前辈步伐,筑牢塞罕坝精神”为主题,深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塞罕坝,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有效的社会服务与调研活动。
实践纪实
活动伊始,队员们在塞罕坝林场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深入林区,实地考察了塞罕坝从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通过与一线护林员的交流,青年学子们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感受到了塞罕坝精神的深远意义。
图1 :王子佳同学为此次活动的开展进行相关事项的讲解
在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不仅参与了树木种植、生态监测等生态建设工作,还开展了环保知识宣讲、绿色文化推广等系列活动。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径,为塞罕坝的生态保护贡献了青春智慧。
图2: 张宸伊同学带领队员深入林场
在参观塞罕坝展览馆时,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解塞罕坝的历史,了解塞罕坝是如何从一片荒漠变为百万人工林海,了解那个艰难创业、创造奇迹的时代。塞罕坝,这个曾经风沙肆虐、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如今却化身为百万亩郁郁葱葱的人工林海,这一转变背后,是无数像王尚海书记这样的先驱者,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的绿色长城。他们的故事,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好诠释,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深刻体现。
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塞罕坝的历史变迁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前辈的坚守与感动。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它让人们明白,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创造奇迹。
图3: 队员们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
此外,队员们还走访了当地社区,与居民深入交流,了解塞罕坝生态变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共同探讨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不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还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图4 :王兴旺同学与播种下的树苗合影
实践感悟
活动中,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塞罕坝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塞罕坝的绿色大地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也播下了绿色的种子和希望。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三下乡活动为契机,持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教育不仅在课堂,更在祖国大地上、在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场”,又是厚植人民情怀的“大课堂”。本次我院学子的塞罕坝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青春的绿色征程,更是一场关于生态、责任与梦想的深度对话。青年学子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用汗水浇灌绿色希望,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青春活力,书写了属于新一代的生态新篇章。未来,管理学院学子将努力在人民群众中向下扎根生长,在实践磨砺中向上突破绽放,不忘初心,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中建青春之功。
图文:周帮涵 王子佳 张宸伊 王兴旺
编辑:李开源
责编:李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