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  招生就业  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

警惕!毕业生求职“陷阱”,避“坑”指南速看!

来源:管理学院 浏览量:10 发布时间:2025-02-28

新年刚过,许多毕业生目前面临实习就业

但一些不法分子专挑涉世未深的毕业生求职者进行欺诈让人不得不防求职不易还需警惕大家努力收获Offer的同时也要小心"求职陷阱“避开套路与骗局

No.01信息陷阱有的用人单位夸大单位规模,发展前景,工资和福利等,有的糊弄处理工作内容将销售员,业务员等职位美化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有有诱惑力的名称。

防范提示:高校毕业生可通过企业官网、媒体报道、工商登记注册信息等查询用人单位基本情况,仔细甄别各类招聘信息,不要盲目轻信。

求职时要详细询问岗位信息、工作内容,不能只看表面,避免入职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有出入,浪费求职时间和精力。    同时,可以多种途径了解公司背景,对长时间大量招聘、离职率高的,要提高警惕。

No.02试用期陷阱有的用人单位超过法定上限约定长时间试用期,或重复约定试用期。有的以试用期为由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不缴纳社会保险。还有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约定较低的工资,等试用期结束后,以各种理由解聘。

防范提示:有的用人单位超过法定上限约定长时间试用期,或者重复约定试用期。

有的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为由,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者不缴纳社会保险。还有的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大量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试用期约定较低的工资,等试用期结束后,便以各种理由解聘,“假试用,真使用”。

No.03合同陷阱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个别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规避责任而侵权。有的仅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口头约定工作事项。有的合同内容简单,缺少工资,劳动条件等内容。有的同时准备两份儿不同薪资的“阴阳合同”

防范提示: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双方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与用人单位认真协商、慎重对待,不可草率签订。要注意劳动合同是否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

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特别要高度警惕其中于法无据、明显不合理的条款,防止掉入陷阱,难以维权。

No.04借贷陷阱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为诱饵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需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毕业生可能会面临身负高额借贷又没能就业的不利局面。

防范提示:高校毕业生要增强辨别意识,看机构或企业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慎重签署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注意保留相关材料。

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确有需求参加职业培训的,请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官方网站查询正规培训机构。

No.05黑中介陷阱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他们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相关资质,以冒充或伪造相关资质骗取求职毕业生信息。

防范提示:高校毕业生求职时,应当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对市场中介机构应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与市场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时,不要轻信其口头承诺,一定要看清签约的内容,不要盲目签字。

No.06收费陷阱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以招聘为名收取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有些中介机构与不法用人单位合作,先由中介机构以推荐工作为名收费,入职时,不法用人单位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毕业生上岗或中途辞退。

 防范提示:毕业生要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实习等都需要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法律依据。

如交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

No.07兼职陷阱

一些诈骗分子打折,高薪兼职、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诈骗。其特点是门槛较低,号称轻松兼职、薪酬丰厚。

防范提示:高校毕业生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当了解当前岗位的市场薪资水平,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的往往是陷阱”。

同时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支付宝等密码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No.08传销陷阱传销一般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传销面试或工作地点比较偏僻且转化频繁。公司业务不能清晰说明。

防范提示:

高校毕业生务必清楚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在求职中要了解传销的基本特征,对发展下线的宣传,要保持头脑高度清醒,防止陷入传销设计的圈套中。

如果不慎进入传销,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脱身报警。

综合上述案例,提醒毕业生,要通过合法的、正当的、信誉好的信息渠道来掌握和了解招聘信息,可以到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招聘网站,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荐认定的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网站求职。多种途径了解用人单位背景,不盲目轻信,接到招聘邀约后,尽量多和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亲朋好友沟通情况,冷静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自:海经贸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号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