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2025年“海经杯”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奖团队——“海底小纵队”专访
来源:管理学院 浏览量:10 发布时间:2025-07-13
近日,2025年“海经杯”大学生船舶结构设计竞赛暨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海南分区赛在海口经济学院举行,三亚学院管理学院BIM协会派出的海底小纵队”参赛团队在队长王长福的带领下,在全省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省赛二等奖的佳绩。
指导老师:双向护航的“领航员”
队伍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引:
李淑敏老师擅长从理论层面夯实基础,在方案构思阶段帮队员梳理结构逻辑,让设计既符合力学原理,又暗藏创新巧思,在方案设计阶段为队员们精准剖析结构原理,引导他们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为作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陈晓老师则聚焦实践落地,手把手指导模型搭建的细节,从材料裁剪到节点加固,确保每一处都经得起考验,从模型选材到搭建工艺,细致指导每一个环节,帮助队员们将创意构想转化为稳定可靠的实体结构,让设计方案落地生根。
两位老师的互补性指导,如同“双引擎”,为队伍在备赛路上提供了精准方向。
队员风采:各显神通的“协作三人组”
三位队员各司其职,却又默契无间,凝聚成强大的战斗力:
王长福是团队的“创意大脑”,总能从结构力学中找到灵感,提出既稳妥又具亮点的设计方案,为团队锚定方向;
王茁旭是“巧手匠人”,模型制作中对材料的把控、节点的处理堪称“强迫症级别”,让每一处连接都牢固可靠;
杨竞超是“全能协调员”,不仅统筹备赛进度,更在团队遇到瓶颈时及时调和节奏,让大家始终保持高效状态。
从方案讨论时的激烈碰撞,到熬夜赶制模型的相互打气,三人的配合如同“海底小纵队”的名字一样,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勇气与默契。
队员们赛场风采
荣耀时刻:二等奖背后的坚守与付出
在高手云集的海南省结构设计竞赛中,“海底小纵队”制作的乌篷船模型的精密程度令人惊叹:每一处构件的衔接都严丝合缝,仿佛经过精密计算的齿轮咬合;细小的节点处理得毫厘不差,连材料的纹理走向都与结构受力完美契合;从整体框架到局部细节,看不到一丝冗余或偏差,仿佛是用微米级精度雕琢而成,既稳固得经得住力学考验,又精致得像件微缩艺术品。那座精心打磨的模型,堪称“海底小纵队”冲击荣誉的“硬底气”。构件衔接处的毫厘不差,节点处理时的严丝合缝,甚至材料纹理与受力方向的巧妙呼应,都藏着三人对“精密”二字的极致追求——每一根杆件的角度、每一处连接的强度,都经过反复计算与调试,仿佛用微米级精度雕琢而成。
这份对细节的偏执,让模型在承重测试中展现出远超预期的稳定性,在答辩环节更是成为最直观的“实力证明”。正是这座经得起推敲的精密模型,为“海底小纵队”斩获二等奖筑牢了根基,让每一份付出都转化为实打实的竞争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二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们“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精神的最佳嘉奖。背后更离不开负责人安振楠老师的精心指导与规划,遇上材料选择的纠结,安老师会拉着大家做对比试验,用数据说话;面对备赛后期的疲惫,他又化身“ morale booster”,用轻松的玩笑化解压力,让团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正是这份“既抓宏观方向,又抠微观细节”的精心指导,让“海底小纵队”的模型在精密性与稳定性上更胜一筹,最终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中脱颖而出,稳稳拿下二等奖。可以说,这份荣誉里,藏着安老师无数个伏案修改方案、俯身指导制作的身影。
荣誉背后:跨越高铁难题的坚持
这次比赛的举办地在海口经济学院,对“海底小纵队”来说,光是奔赴赛场就不算易事——抢票、转车、带着精密的模型材料挤高铁,一路的奔波没有消磨他们的斗志,反而让团队更加珍惜并肩作战的机会。
抵达赛场后,他们迅速调整状态,从模型组装到答辩展示,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最终,二等奖的荣誉不仅是对他们设计能力的肯定,更是对这份“为热爱奔赴”的最好回馈。
从备赛时的反复打磨,到跨越山海的奔赴,“海底小纵队”用行动证明:结构的稳固源于设计的严谨,而团队的力量,足以跨越所有阻碍。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初心,在结构设计的海洋中继续乘风破浪!
图文:BIM协会
编辑: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