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返回上一页

【学术科研成果】管理学院李峰老师在《南海学刊》发表碳中和领域高质量论文

来源:管理学院 浏览量:10 发布时间:2025-07-14

本学期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李峰老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高级别学术期刊《南海学刊》发表了题为《碳排放权交易赋能中国区域碳中和建设——基于能源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的视角》的学术论文,该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区域碳中和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思路。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推进碳中和进程,而碳排放权交易作为重要的市场机制,在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李峰副教授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研究热点,创新性地从能源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区域碳中和建设的影响机制。

李峰老师所在的研究团队基于2002 - 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展开分析。通过TOPSIS熵权法,对碳中和实现程度与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精准量化;并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有效控制了内生性问题,深入揭示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区域碳中和的双重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在提升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碳中和实现程度方面成效显著,有力证实了市场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同时,能源技术创新在碳排放权交易与碳中和之间发挥着正向中介作用,其创新能力每提升1%,可额外推动碳中和实现程度提高0.15%,凸显了技术驱动对低碳转型的关键支撑作用。然而,研究也发现经济发展模式对碳中和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碳交易的政策效果,这提示需警惕“高碳依赖型增长”对减排目标的抵消。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李峰老师所在的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在完善市场机制方面,建议优化碳配额分配、强化监管执法,提升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效率与覆盖范围;在强化技术协同上,提出构建“碳市场 + 技术创新”的联动体系,例如设立低碳技术专项基金、推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实施差异化政策时,针对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目标与激励措施,避免“一刀切”政策导致的区域发展失衡;加速经济转型方面,倡导通过绿色金融、碳税等工具引导企业降低碳排放强度,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产业。

该研究首次从能源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的视角解析碳排放权交易的区域差异化影响,为构建“市场驱动 + 技术赋能”的中国特色碳中和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其采用的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有效控制了内生性问题,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结论可靠,对同类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文:物流管理专业

编辑:雷蕾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