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系列】三支笔,书写属于自己的山海 ——访工程管理专业2023级王茁旭同学
来源:管理学院 浏览量:10 发布时间:2025-06-29
三亚学院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23级王茁旭同学,现任班级团支书、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文艺部副部长、三亚学院BIM协会副会长等多个学生干部职务,在学生干部岗位上积极履职、展现能力。同时,他在学业与个人发展方面成果颇丰,曾荣获三亚学院“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学业优秀奖学金二等奖,管理学院“优秀班干”,2024年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总决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及奖项。近日,我们参访了王茁旭同学,了解他努力与优秀背后的故事。
大学到底该怎么学?课余时间该去往何处?又该如何让青春不虚度?王茁旭表示,他摸索出的答案浓缩成三支笔,希望能为即将开启大学生活的同学们指引方向。
第一支笔:蓝笔,在知识地图上开疆拓土(别让绩点成为唯一的坐标)
高中时期的王茁旭,常常纠结于“背多少分能及格”,把学习局限在追求分数的小圈子里。进入大学后,他意外发现摄影爱好竟能成为学习的得力助手。他巧妙地运用构图美学反哺制图课作业,让图纸不仅精准无误,还富有艺术美感;借助修图逻辑优化PPT排版,使演示更加生动直观。此时他才深刻领悟到,课本只是知识的地基,而兴趣才是能在这基础上盖出摩天大楼的关键。
王茁旭认为,学习不应局限于专业领域,要给知识装上“超链接”。他借鉴工程成本核算的方法,运用BIM模型优化晚会物料采购,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跆拳道训练中的发力原理,竟帮助他解开了物理课的力学难题。当知识开始跨学科流动,他触摸到了学习的终极浪漫:万物皆可连通。
为了帮助新生更好地开启大学生活,王茁旭给出了新生锦囊:每周抽出2小时探索非专业领域,拓宽知识面;用思维导图给知识“织网”,让知识点相互关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王茁旭同学(右数第一位)在管理学院2024年度学生组织换届大会中担任主持人
第二支笔:红笔,在实践画卷中挥洒热忱(227小时志愿时长的秘密)
在王茁旭看来,实践是成长的沃土,小行动也能汇聚大能量。他曾台风天帮宿管阿姨关窗,运动会凌晨5点就赶到场地布置。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他学会了担当。他感慨道,所谓成长,就是把“与我无关”变成“我来担当”,这些经历教会他的,远比课本上的知识更深刻。
在实践过程中,试错是不可避免的。王茁旭回忆,第一次策划大会时,由于没有通知到位,他在后台急得满头大汗;主持时被突发状况打断,他学会了用幽默救场。文艺部的经历让他明白:比完美更重要的是敢挽起袖子干。
王茁旭同学(左数第四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让新生更好地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王茁旭给出了行动指南:加入1个学生组织+1个兴趣社团,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每月尝试1件“害怕但想做的事”(如演讲、辩论、策划等),挑战自我,突破舒适区。
第三支笔:绿笔,在生活旷野上播种生机(运动场教会我的生命哲学)
王茁旭深知,生活不只有学习和实践,还要给心灵留一片栖息之地。射箭瞄准时屏息的数秒,是他对抗焦虑的利器;绿茵场上狂奔后的多巴胺,比任何鸡汤都提神。他会在图书馆和运动场之间合理安排时间,收获双倍的活力。
他还建立了自己的能量补给站。他的手机存着三个相册:志愿活动里的笑脸,能在他情绪低落时治愈他;策划案的终稿截图,能增强他的自信;30m射箭X环的记录,能提醒他保持专注。这些碎片,在他至暗时刻为他提供力量。
成长书签:迷茫、孤独与未来的启示
王茁旭也曾经历过迷茫,在职业规划大赛落败时,他感到无比沮丧。但正是这次失败,让他找到了更好的赛道。他以此告诫新生,有些路要走过才知道是不是归途,不要害怕迷茫,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对于孤独,王茁旭也有自己的感悟。他曾陪保洁阿姨聊天,阿姨对他说:“孩子,真诚是打破心墙的锤。”他意识到,主动伸出援手的人,永远不会形单影只,用真诚去对待他人,就能收获温暖和友谊。
展望未来,王茁旭回忆起站在学生代表大会现场的那一刻,攥紧话筒的手微微发抖,但他感受到了他们这代人与时代共振的脉搏。他鼓励新生,平凡人生也能有史诗感,只要怀揣梦想,勇往直前。
王茁旭希望新生们在椰风海浪间,以好奇为墨,以勇毅为纸,写出比山海更壮阔的青春篇章,期待与他们在更高处相见。
团委学生会文艺部合照
图文:王茁旭
编辑:李开源
责编:李怡蒙